【#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
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2.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通“非”,不是。
氓之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3.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4.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鄙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5.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标签: 高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