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演讲稿-个人述职报告-读后感-实习心得体会-疫情防控工作总结 - 涵芬社

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_知识点大全

请叫我教授

#初一# 导语】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勤奋出天才,这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它永远激励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有书好好读,有书赶快读,读书的时间不多。只要我们刻苦拼搏、一心向上,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1.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自然环境

  1.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周边的海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6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东亚:中国、日本等

  5.亚洲地势特点: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6.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峰;青藏高原—世界的高原,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的淡水湖;里海(咸水湖)—世界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的淡水湖——苏比利尔湖);阿拉伯半岛—世界上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的群岛;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7.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各种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

  分旱季和雨季

  亚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

  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约40亿。占世界61%。

  2.亚洲人口稠密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6个国。

  3.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4.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产生了沉重压力

  5.亚洲大小民族有1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6.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文化;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7.人类文明发祥地形成原因: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8.经济发展的差距: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9.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

  日本

  1.领土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上千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b—太平洋、a—日本海,c—濑户内海;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人口1.27亿多,面积37.7平方千米

  2.自然环境:日本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3/4。关东平原为的平原。的岛屿为本州岛,的山峰为富士山,富士山为活火山。的海港神户和横滨。多火山、地震。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3.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和亚 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4.主要城市:首都—东京,两大港口—横滨和神户;名古屋、大阪、广岛、北九州、长崎

  5.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6.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的地方,地壳活动频繁。

  7.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为主的经济。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8.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分布的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③产品主要出口④沿海多平原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消费地。主要工业区:(由北至南)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9.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1)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2)科技力量雄厚;

  (3)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不利:(1)日本地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2)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3)多火山、地震;

  10.渔业: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渔场为四大渔场之一

  11.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兼容,民族为大和族

2.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一、极地地区

  1.地理位置:

  北极地区:北纬66.5o(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南极地区:南纬66.5o(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跨经度360o,是纬度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按顺时针方向,即由西向东南的方向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极洲与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三大洲隔海相望,其中,南极大陆距南美洲最近。

  2.气候:

  ①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原因:南极地区处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一年之内地面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海拔高,地表被立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而风力很大。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储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南极地区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区和风速的地区。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时间,我国的两处科考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建站时间均为2月。

  ②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寻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小。

  3.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4.代表动物: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成昆仑站——2009在南极点建立了我国首

  2.南极资源

  (1)矿产资源:煤、铁、锰、石油、铜等

  (2)淡水资源:“固体淡水库”

  3.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140多个科考站。

  三、极地的保护和利用

  1.南极洲无定居居民,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

  2.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重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国际合作。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队南极领土要求等。

  3.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3.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1、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占3/4)为主,平均海拔高(除南极洲外的.大洲);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世界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号称“世界屋脊”,海拔为8844M;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是死海,海拔为—400M;世界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此外,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

  欧洲的地形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2)地面起伏不大;

  (3)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4)冰川地形广布

4.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一、世界第一大洲

  1、东方日出之地

  (1)亚洲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②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面积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分界线: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3)分区与国家: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中国在东亚。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特点(特征):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如:长江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

  (3)亚洲之最:

  世界海拔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峰是珠穆朗玛峰

  世界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世界的湖泊里海(内陆湖)

  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世界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二、世界的季风气候区

  1、复杂多样的气候

  (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受海陆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南部成为世界上季风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

  (3)北半球的寒极: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世界的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

  2、季风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1)亚洲冬、夏季风的`比较

  名称发源地风向时间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陆地)偏北风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海洋)偏南风夏季暖热、多雨

  亚洲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2)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亚洲的季风区大多是富庶的农耕区)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人口的大洲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

  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有6个在亚洲。

  1、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1)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各大洲人口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

  (4)人口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2、人口带来的压力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植被破坏、交通拥挤等)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不平衡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日本是亚洲发达国家,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沙特阿拉伯等依靠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亚洲大多数国家较为落后。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国家新加坡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伊朗马来西亚

  优势条件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地理位置优越节约用水,大力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石油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羊毛产量大地处热带,水资源丰富

  主要产业航运、造船、出口加工业水果和蔬菜出口石油出口编织地毯天然橡胶


5.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②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③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隔乌拉尔山脉与欧洲接壤,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③亚、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③季风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10)。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发源地性质风向影响下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西北、东北(偏北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印度洋、太平洋温暖湿润西南、东南(偏南风)高温多雨

  4.河流特征:

  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最:

  (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的湖泊――里海

  (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标签:  初中一年级  初一地理期末下册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

请支持知识付费阅读!感谢!

推荐度: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