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演讲稿-个人述职报告-读后感-实习心得体会-疫情防控工作总结 - 涵芬社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_知识点大全

回头客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助你金榜题名!

15378615269243284.jpg

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4)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6)清代:省、道、府、县。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XX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5.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高二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请支持知识付费阅读!感谢!

推荐度: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