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在阅读作品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很多读者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写好一篇读后感常常能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更好的理解作品。一篇好的作品应该有哪些要素?下面的内容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2】
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 平民教育、学校观、 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3】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4】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课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需要教师去引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耐心”这词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与学生接触越多就会越丧失耐心,每次同一个问题要说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嘱几十遍,我常常会跟学生开玩笑说:“老师就是一只喷火龙。”这个时候学生就说:“那我们帮你扇扇风。”真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候冷静下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看来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那如何能够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呢?结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经历,我知道了:我应该从心底里去爱他们。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班主任的爱不能泛滥,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像我之前一样,我勤于跟班、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弄到后来学生都不把我当老师看待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爱,更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5】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既是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还是一个参与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在班级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如此。陶行知创办了一个晓庄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晓庄的小朋友自发创造了一个自动学校,淮安几个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学大演其说,几乎把一两位教授的饭碗所依赖的传统信仰打破;山海的张建不但能帮助他的哥哥创造了一个濮家宅工学团,而且与非战的马莱先生舌战一时,使马莱先生印象深刻。从前六岁的小桃,曾教五十七岁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册《千字课》。可见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学生去听小学生的演讲,为此,陶行知还特意写诗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6】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分享【篇7】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课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需要教师去引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耐心”这词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与学生接触越多就会越丧失耐心,每次同一个问题要说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嘱几十遍,我常常会跟学生开玩笑说:“老师就是一只喷火龙。”这个时候学生就说:“那我们帮你扇扇风。”真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候冷静下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看来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那如何能够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呢?结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经历,我知道了:我应该从心底里去爱他们。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班主任的爱不能泛滥,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像我之前一样,我勤于跟班、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弄到后来学生都不把我当老师看待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爱,更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人格魅力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当然班主任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的影响可见一斑。我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早读课要认真朗读,写作业的时候保持安静,作业不拖拉,上课不迟到,更要专心听讲等,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善于激励学生
陶行知认为“你的教鞭下难有瓦特,你的冷眼下难有牛顿,你的讥笑中难有爱迪生”。就拿爱迪生来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脚,常常把毒药带到学校来玩,先生不理解他,觉得厌恶,便以“坏蛋”之罪名,把仅学了三个月的爱迪生赶出了学校。然而他的母亲不以为然,她说她家的蛋没有坏,她便和她家的儿子约好,历史地理由她教他,化学药品由自己保管,将各种瓶子做记号,并且放在地下室里,他欣然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于是这里那里地找东西,高高兴兴地玩起来。结果就由化学引至电学,成为世界有名的发明家,虽然那三个月的学校教育是他一生仅有的形式教育,但是由于他母亲深切地理解他,终能有此成就。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应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我在教育我班的时候就缺乏这种激励教育,可我有时候发现,只要我多激励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其实都挺可爱的,其实也挺优秀的。通过研读陶行知,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为“正确的人生观”?就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上健康快乐”。
四、营造良好的班风,提升学生能力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既是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还是一个参与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在班级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如此。陶行知创办了一个晓庄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晓庄的小朋友自发创造了一个自动学校,淮安几个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学大演其说,几乎把一两位教授的饭碗所依赖的传统信仰打破;山海的张建不但能帮助他的哥哥创造了一个濮家宅工学团,而且与非战的马莱先生舌战一时,使马莱先生印象深刻。从前六岁的小桃,曾教五十七岁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册《千字课》。可见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学生去听小学生的演讲,为此,陶行知还特意写诗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这么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习惯造就人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从这五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②课前准备好,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③回答问题响亮,朗读清晰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背诵、记忆的习惯;⑤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好时间的`习惯。
六、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材施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花,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免于枯萎。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时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学会宽容和了解学生。就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做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善于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焕发光彩,成为亮丽的风景。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创新特点,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为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师。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