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了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当我们获得各种奖项或者面临毕业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重要的感言去发表,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温暖和活跃,感言究竟怎么样写才能将它写好呢?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1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其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最终将差点江山社稷断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认为清朝的整体末落是从它的后期开始的,可当我读完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清朝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各种各样的坏社会风气乌烟瘴气地笼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无数士人丧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能让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发财的一种便捷路径。《儒林外史》一书就是围绕一些士人与百姓、官宦写的许多故事,通过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与腐化的科举考试。
整本书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一词为开头,点出了高官厚禄是芸芸众生的追求,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看得透。
全书分别介绍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孙,有愤世嫉俗的两位娄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爱财胜命的严监生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为全书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书的楔子,堪称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被金钱与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学识渊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娄三公子、四公子来说更明辨是非,不轻信他人的只言片语;比文中那些卑鄙龌龊、惟利是图的伪君子来说,能看的破世事,始终都很正直。
当xx朝开国皇xx来拜访他时,他没有显得献媚讨好,而是和xx促膝谈国事;当假名士危素想请他会面时,王冕装病不出,不因买办对他使弄权势进行恐吓而胆怯。在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见“忽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可见此言不虚。后来xx让人去请王冕当参军,王冕却早已料到,已隐居xx山去了。最终他在xx山患病逝世,王冕这一生,真可谓问心无愧、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真实的解剖了清朝这个垂危的“病人”,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的伪君子、假名士嘲讽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xx》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浇漓的无奈和伤感。
诗曰: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2
暑假中,我读了《儒林外史》、《红楼梦》、《会飞的教室》等书,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节。
第一章节写的王冕的故事,王冕从小没了父亲,由母亲拉扯大,10岁那年他不得以辍学,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黄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就拿荷叶包了带回家,留给母亲吃。
每天的工钱,王冕也舍不得花,攒到一两个月,就去村学堂买几本旧书。每天一边放牛,一边看书。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时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树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头来,照耀得满湖通红。王冕心想:古人说""人在画图中""果然不错,我把这荷花画下来,一定很有趣。
从此,王冕不再读书,而是学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画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画家,从此,他不在为生活问题担忧,经常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为那些动不动就大呼小叫的达官显贵作画,他母亲几年后因年迈多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来了,王冕与朱元璋促膝谈心,直到日暮才罢休。
几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祸乱,有人说朝廷要王冕出来做官,王冕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隐居。
王冕很刻苦,边放牛边看书,并且很孝顺,把好吃的给母亲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戏之中,我们应当向王冕学习。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3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
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
吴敬梓靠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构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画面,为了一盏灯茎,他居然始终不忍这么咽气,让读者瞪大了双眼。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的社会面貌,揭露了封建科举毒害人的主题。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的开头用一句诗就揭示本书的主题,即功名利绿皆浮云。 这些东西经常挂在我们嘴边,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呢?读书只是为了功名,所以出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封建思想,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学子。可以想象花白了胡子,本该享受晚年生活的人进京赶考的场景吧,《儒林外史》小说中这样的人还少吗?如周进、范进之流,多不胜数,小说通过描写个个鲜活的例子深刻的讽刺这样的社会现实。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个人涵养,追求功名利绿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来就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封建的科举制度贻害无数读书人,古代纯粹的读书人太少太少了,连我们的圣贤孔子都说过:“学而优则仕”,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而是去做官。但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还有有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画荷花而闻名于世,但他早已看破官场,看破功名,一心做学问,对功名不为所动,为后人津津乐道。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5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此书并不像其它小说一样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该书的中心思想“科举制度的腐败”却将书中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自然而然的串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
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6
我只想说一句话:讽刺的痛快!
是的,我相信,这是对《儒林外史》最正确的评价。作为中国讽刺小说史上的杰出之作,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且给予世人一个警示,如商伟所言:儒家言述不可靠。
这本书中人物的经历多取自于作者吴敬梓的人阅历。所以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一个个都在眼前晃动。
可这些人大多都是被吴先生内涵的学问出众的举人老爷们。
在这些人中,被刻画得最为生动的,我首推范进,他本是一个穷到连衣服破了也打不起补丁的穷童生,邻居们对他爱搭不理,天天拿他当猴耍,说他读书中了邪,丈人胡屠户对他又打又骂,当范进想去乡试,找他借盘缠,却一文不借;乡中的士人见他躲得远远的。可当他中了举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平时厌恶他的邻居对他敬重无比,甚至来奉承他;丈人对他点头哈腰,一口一个贤婿老爷;乡中的士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来贺喜。送钱、田地、房屋的不胜其数。范进成功转为一名士人,他的经历,几乎都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
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从暗处、细节来内涵范进这样的士人。当他听到自己中举,过度兴奋疯了,对他的疯态描写十分细致,又将他被丈人打醒,十分害怕的形象做了生动的描写,体现了他的可笑。在打秋风的饭局上,他坚持用白筷子,让别人误以为他是个大孝子,可他又大吃大喝,体现了他的没心没肺,与他中举前的对***的敬爱作了对比。
范进中举后的现象,全面的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功名的疯狂追求。尽管科举制度已成历史,但它的亡灵功名,仍在国人心中久久不去,中考和高考分数公布时,在看它的那一刻,竟会有古人看榜时的兴奋和不安,正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了,考得好的,意气风发,笑呵呵地听着亲朋的祝贺,可能还会摆上几桌,美其名曰升学宴,无非就是把盏言欢。考砸了的,垂头丧气,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受着父母的数落,甚至会要闹着上吊跳楼。
这样看来,现今的教育与科举没什么区别了。其实不然,区别大了,现今的教育注重多重领域,多方面发展。而科举仅仅注重那又长又腐臭的八股文。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和古代华夏对于科学一筹莫展的原因。
这也很像范进中举前后。中举前,积极参考,有一次考一次,中举后却消极落后。
希望我们能和范进中举前一样,面对别人的否定、奚落甚至侮辱时,坚守自己的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奋发图强;希望我们能和范进中举后不一样,成功时不得意忘形,达到目标后不要迷失自我,有家人朋友和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希望我们不要像范进身边的邻居、屠夫和老丈人一样,在别人穷困潦倒时,能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在别人飞黄腾达时,我们不要逢迎谄媚,只需要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7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成功的讽刺小说之一,共五十六回,成书于清乾隆时期,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官场十分有趣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的是范进中举。范进考了一辈子官,直到年老时才考上举人,这个故事从基本现象上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方面教育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很多人接受不到。而另一方面,在当时靠考取功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数又十分有限,被有权有势的人控制,老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考取的可能。而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更是一个泼皮无赖、满眼势力的小人,人家范进没中举人时,对范进是又打又骂,而中了之后,对范进是毕恭毕敬,这充分显示出一副小人嘴脸,也表明当时社会底层人们在科举制度折磨下的精神面貌。
科举制度培养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像高要县知县汤奉,举人张静斋,监生严致和,贡生严致中,这些人为非作歹,胡乱非为,残酷剥削贫苦的老百姓,却因为上边有人撑腰,而不能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本书中对这些人做了细致的描写,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们更直接的认识到了古代贪官污吏的丑陋。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
这部小说在结尾的部分写了一些生活在腐朽势力之外、不谙世事的奇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却都淡泊明志,不为丑陋的社会风俗所污。比如很会写字的季遐年,不学古人的法帖,而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一个很有富有的员外请他写字,他却认为这是侮辱他,而对员外破口大骂,而当他高兴时却又十分愿意为穷人写字。像这样的人,作者写了很多,其实这些人身上都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愿望,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有着丑恶嘴脸和行为的人们的嘲笑和蔑视。作者在追求一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社会行为底线,其实这也是在追求一种干净的社会心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本小说是吴敬梓耗尽二十年的心血写出来的,这里面的故事每个都十分活泼,即使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述出来,仍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其实,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作者亲眼见到过的或者是确实发生过的,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但他本人却从小养成了挥霍无度,而又蔑视官场的性格。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作者更是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官场的阴暗和腐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不是有才学有道德的谦谦君子,而是一帮榨取老百姓血汗、整天投身在阴谋诡计之中的社会寄生虫,这深为吴敬梓痛恨,可能这就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最初缘由。而他过去的经历正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每一个现实中的官宦人物都成了他笔下的无恶不作的封建官僚。
这本书用最朴实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充当封建礼教的帮凶,使人堕落,造成很多无辜生命遭受苦难的折磨。它把知识分子培育成一个又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迂腐的人,让整个社会失去光彩。所以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很好的小说,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而又发人深省,我读了之后有很多收获。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8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持续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9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10
《儒林外史》是一部清代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身在官场,看透了人生浮沉,纠葛厌恶世俗的虚伪,社会的腐败黑暗,由此作出了《儒林外史》这篇千古名篇,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虚假,腐朽和现在生活,社会的美好。
在这本书里当时人性的丑恶被描写了出来,孝子还是逆子,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是学士还是侍读。有善有恶。其中严监生是令我影响最深的人物。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却很吝啬的人,他外柔内奸、心狠情薄:在妻子病危时他便立马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他还是个十分“节约”人: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体现出了严监生对财的怜惜和对两位舅爷的憎恶心理。在文中还有一个很经典的部分,是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他的行动解释了爱财如命这个成语,在临终之际还在想着油钱。
不过这样的他又是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他是一个被统治阶级彻底控制的人,思想被禁锢住的人。他曾说过:“我死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他很像老一辈人对子女的爱。他爱财,但有时不乏慷慨。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要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这揭露的是在封建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心里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的腐朽事态。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黑暗腐败的气息影响了许多人。
我们生活在的是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人们生活幸福安康,我们生活在当下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从封建制度的废除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再到国家社会发展起来,富强起来经历了许许多多。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做起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推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11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
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 篇12
俗话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本是赞扬一个人勤勉的话,但如果说某个人为了钱财而读书,那就含有贬义了。
《儒林外史》是讽刺这些人的小说。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并非完全是正确的。作者一开头就写王冕,赞扬他孝顺母亲,勤奋学画,不愿为官,其原因是因为害怕官场的黑暗,看不惯官员欺压百姓,所以不愿为了钱而为官。做官并非什么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贿赂,两袖清风,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从小就看惯了官员跋扈,便认为无官不贪,但是我认为,国家对他恩重如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还可以为国效力。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当时国家想招揽人才,所以规定只有参加科举才能进入仕途。才华横溢的当大官,才华稀疏的当小官。有些考生想发财,便“衣带渐宽终不悔”。国家的用意并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对。我认为国家应该废除八股,号召考生都来当官。如果为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对商君那样,保其法而杀之,但对国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并发扬光大。清廉的官应受赏,但不宜过分倚重,免得其终有一日权倾朝野。
以上就是我对《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看法,因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变通着来解决。但如果你真的没有才华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别“衣带渐宽终不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标签: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中12篇 读书心得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