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篇一
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反应规律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6)不论_还是_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_常被还原为NO2,_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价时的氧化性,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2.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篇二
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必然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不一定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减少(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常见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应
定义: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高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属于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往往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类型中二者是分开的。常见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_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5.聚合反应
定义:将一种或几种具有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3.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篇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篇四
(一)钠的反应
1.钠跟氧气常温下一般认为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生成过氧化钠.(钠的保存)
2.钠跟硫研磨能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3.钠跟水反应(现象)
4.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5.钠跟乙醇反应(与跟水的反应比较)
(有机物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都跟钠反应生成氢气,但剧烈程度不同。)
(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都是固态物,颜色不同。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
2.氧化钠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都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电子式,阴阳离子个数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用作供氧剂):※作呼吸面具上述两个反应均存在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强氧化性)
(三)氢氧化钠的性质
1.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称量时应注意哪些)
2.强碱,具有碱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
3.氢氧化钠跟_氧化物(Al2O3)反应;跟_氢氧化物[Al(OH)3]反应
4.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5.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
7.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溶有溴单质),可用氢氧化钠除去。
8.氢氧化钠跟苯酚(酚羟基)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羟基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9.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
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①、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②、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③、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④、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⑤、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_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_(制银氨溶液)
⑦、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⑧、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5.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篇五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_氧化物或_氢氧化物
4.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5.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失电子能力一定弱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较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8.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9.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10.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11.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12.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氧分子
1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4.反应热ΔH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快慢有关
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16.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有电荷
17.向一定温度下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g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不变,硫酸铜变为CuSO4·5H2O,其质量大于W×250/160g
标签: 高三 高三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留言评论